各区人民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规划(2021-2025年)》(国办发[2021]1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所设施建设发展全民健身的意见》 《北京市体育设施建设专项规划(2018-2035年)》(国办发[2020]36号),全面实施现将《全民健身场所设施补短板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体育局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2022 年 2 月 18 日
(本文向社会公开发布)
北京市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规划(2021-2025年)》(国发[2021]11号),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所设施建设的意见》 《发展群众体育》(国发[2020]36号)要求,立足北京实际,弥补首都市民健身场所设施短板,满足市民多样化健身需求首都特别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进京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第一最好标准,坚持走在全国前列,紧紧围绕全民健身模范城市和首都国际体育城市建设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全面提升“15分钟健身圈”服务质量为立足点,担当责任,务实节俭,着力加强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将重点推进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开放共享,重点优化全民健身场馆设施运营水平,为首都市民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全民健身质量提供有力基础保障生活,增强健康,进一步提高首都市民的生活水平。亲和力、经济贡献、文化软实力、世界影响力。
(二)工作原理
1、坚持问题导向。重点针对全民健身场馆设施空间分布不均匀、分级不合理、社区配套设施不足、小型设施比例低、周边人少、开放程度低、多业态融合性差等缺点,挖掘潜力为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提供资源。集中财力物力,突出重点项目,贴近社区,分步推进建设,改善首都健身环境,提升首都健身场地设施水平。
2、坚持第一好标准。突出首都特色,准确把握首都与城市关系,围绕“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面向群众、面向未来,平衡配置、扁平化布局、兼容并蓄高标准推进“公民点菜式”全民健身 在场馆设施建设上,不断完善体育场馆设施“七大特色”“五大属性”,让首都市民丰富锻炼方式,激发体育发展活力,打造健康北京。
3.坚持因地制宜。立足街道镇实际,充分考虑不同社区、村庄的区位特征,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区、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多元一体的差异化、错位发展策略。以点区、生态涵养区、居住人口区为重点,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场馆设施,最大程度地满足周边人群的健身休闲需求。
4、坚持共建共享。以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成后使用不少于5年为门槛,继续探索社会力量建设全民健身场馆设施的方式方法,激活市场主体,形成全民健身场馆设施政府协调、部门协调、社会参与、权责明确。建设工作格局中,多种供给主体、多种供给产品不断涌现,社会化建设模式初步形成,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发展成果共建共享。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民健身场馆设施空间布局更加均衡,群众身边健身场地设施有效供给显着增加,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全民健身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实施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健身设施建设,与住宅小区同步建设、同时使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全面融入老旧社区、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商业建筑、公园绿地,打造城市慢跑路线,形成更具活力的城市街景。到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2.82平方米以上。全市新建社会足球场380个,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32个,新建或改扩建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场馆)20个,全市新建社会足球场38个。公共体育用地面积增加287.27公顷。
二、工作任务
(一)加大群众周边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
一、合理规划布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的要求,在编制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根据首都市民健身需求,合理规划布局全民健身场所场馆设施,明确规划体育用地和体育场馆四大布局。各区每年对可用于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的土地资源和建筑资源进行梳理,并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可用于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的土地资源和建筑资源目录。次年的季度。
2.鼓励土地综合利用建设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在不改变或影响建设用地主要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土地综合利用建设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合理引导街区功能混合、用地功能转换和建筑功能转换,补充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全民健身场馆设施需求。
3.利用规划的公共体育用地建设全民健身场馆设施。落实各街区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协调区域、街区、社区各级健身场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腾退规划公共体育用地,用于已建非体育设施。除部分规划公共体育用地地上建筑不能腾空、可以调整更换外,其他规划公共体育用地原则上不得擅自改变用地性质,彻底解决公共体育问题应当建设但未建设或用于其他目的的土地。到2025年,全市新增公共体育用地287.27公顷。
4.挖潜盘活现有资源,建设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坚持一体化开发,充分利用拆迁空间、废弃工业厂房、角地、闲置土地等资源,综合利用公园绿地、文化娱乐、商业、养老、河湖等现有空间.、满足周边群众的需求,因地制宜增设新建筑。深受群众喜爱的全民健身场所设施。积极开辟适合风筝、模型等体育活动的场地或场所,满足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各类人群以及家庭健身(亲子)活动等形式的体育运动需求和健身需求。到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2.82平方米以上。
5、落实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规定。新建住宅小区应严格按照《北京市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规定的标准配备健身场地设施,规划、设计、交付等方面应同时报体育主管部门批准等级。验收交付后,要加强监管,不得挪用、挪用。现有居住区健身场地设施不符合规划要求或者建设标准的,要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契机,利用现有居住区现有住房和公共空间补充健身场地设施。要紧密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解决传统社区体育器材成人使用率低、儿童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应更新和改进传统社区体育器材,打造儿童运动空间。不具备建设标准健身场馆设施条件的社区,要灵活利用现有资源建设非标准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利用体育社团的资源优势建设体育健身场所。其他事件。
六、推进社会足球场设施建设。为方便居民就近参加足球运动,应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多样化的足球场。新建住宅区至少建设1个非标准足球场。符合条件的老小区可以建设非标足球场。按照2023年亚洲杯训练场馆标准,对首都体育学院足球场、先农坛体校足球场进行升级改造。支持职业足球俱乐部发展,在朝阳区工人体育场30分钟车程以内选址建设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青训基地。到2025年,全市新建社会足球场380个,全市社会足球场总数不少于1381个,全市每万人拥有足球场1.25个以上。
7、加快体育公园建设。在继续开展“留白增绿”工作的基础上,推动体育设施引入公园,重点利用城市公园、居民区周边公共绿地、郊野公园等,规划合理布局全民健身场馆设施,以朝阳、丰台、通州等区绿化隔离区建设体育公园,满足周边群众和基层健身组织的健身需求,服务区域品牌赛事。体育公园要严格执行国家出台的体育公园建设相关意见和规定,坚持绿色生态本底,绿地占整个公园用地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65%,健身设施用地比例不低于15%,促进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到2025年,各区新建或改扩建至少2个体育公园。
八、继续推进冰雪场馆设施建设和利用。到2025年,全市有效冰面面积不小于1800平方米的室内标准溜冰场数量达到50个以上,每个区至少拥有一个有效冰面面积不小于1800平方米的室内标准溜冰场表面积不少于1800平方米。鼓励利用江河湖泊、公园水域、公园空地等天然水域建设室外滑冰场、游雪场地。鼓励各类商业中心、体育培训机构、健身俱乐部等社会力量建设室内冰雪设施。继续按照“一场一策”的原则,推动解决滑雪场建设规划问题,推动滑雪场升级改造。确保冬奥场馆赛后开放,满足群众日常冰雪健身需求。
(二)推进重点场地设施项目建设
9.市级健身场所设施建设。加快工人体育场改造重建,确保2023年亚洲杯赛事顺利举办。推进工人体育场升级改造,启动城市副中心绿心体育场、体育馆及配套设施建设,依托通州大运河建设水上运动中心。新建北京“三大球”青少年训练基地、北京游泳体校,先农坛综合馆全面加固并进行恢复性节能改造。按照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要求,完成先农坛片区中轴线改造,并对先农坛大门至东侧的训练场馆进行外部环境整治改造内祭坛的大门。
10、区域、街区健身场所设施建设。推进东单体育中心、月坛体育中心、门头沟区体育文化中心、房山体育场、鹿城全民健身中心、通州区体育场、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南片区等项目建设。
11、完成竞技训练场馆设施升级改造。对先农坛体校、木樨园体校、什刹海体校、潞城体校、射击学校等训练、比赛场馆和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射击学校新建射击决赛馆。建设智慧体校,提高科技辅助能力,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改善运动员训练、食宿等硬件条件,打造现代化训练基地,满足运动队训练备战需求。
12.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户外设施建设。以举办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充分利用冬奥冰雪资源,带动北京、张家口及周边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形成聚集和辐射效应。资源优势。深化北京与张家口协同合作机制,共同发展攀岩、滑板、轮滑、自行车、徒步、航空运动等户外运动项目,探索新业态、新消费模式,实现体育、体育、体育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商业设施。
13.加强健身设施节能环保。将绿色、节能、环保理念贯穿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全过程,使用符合环保、低碳、节能要求的建筑材料建设健身场地设施,并修订当地标准《体育场馆能源消耗定额》标准。
(三)规范全民健身场馆设施运营管理
14.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结合不同单位实际特点,在保证工作需要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分别研究制定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体育设施开放标准。开展学校、单位内体育设施开放秩序维护、安全责任认定和运营模式研究。研究制定对外开放学校和单位内部体育设施的体育费用建议价格标准或补贴标准,推动学校和单位内部体育设施长期持续对外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和单位内部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运营,鼓励各区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对本地区学校和单位对外开放的内部体育设施进行集中运营。
15.支持公共体育设施免费、低收费开放。按照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增强老年人体质、保障残疾人体育权利的原则,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开放,免费、低收费,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提供体育设施。活动提供免费或低价服务。
16、落实健身场地设施安全管理责任。健身场地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配备安全防护设施和人员,开辟健身场地设施维修反馈渠道,确保健身场地设施完好可用,确保安全。公众的。加强健身场所设施安全使用监督检查。发现安全问题的,要尽快督促整改。
17.完善健身场馆设施应急救援功能。统筹体育、公共卫生、应急避险(险)设施建设,推进休闲应急两用体育场馆改造,强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风险避灾功能。加快重点公共体育场馆社会急救能力建设,加强公共体育场馆从业人员急救能力培训。到2023年,全市体育场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数量将达到124台。
18.建设智能化健身设施。推动智慧健身中心、自助健身房等智慧健身设施建设,升级全民健身路径和健身器材。借助大数据、移动通信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建立场馆设施、锻炼人群、锻炼人数、设施利用率等数据库,对健身场馆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构建科学的健身指导机制。
19.研究开发青少年体育器材和设施。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研制专门的体育器材和设施,在中小学校和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安装适合青少年粗大运动发展和体育锻炼的设施和器材。 、绿地配备公共体育设施,满足青少年健身锻炼需求。
20.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围绕各类健身群体的场地设施需求,聚合现有的体育组织、体育场馆等信息服务平台,制定个性化服务模块,构建一套集场地信息查询、预约、导航、青训、场馆赛事查询为一体的服务平台。 、场馆运营管理。集其他功能于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忘初心,把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补短板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北京市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协调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形成政府主导、协同配合的健身场所设施建设补短板的工作格局社会力量参与。
(二)明确职责分工
各区政府和市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部署、组织推动,按照行动方案明确的各自职责,及时制定具体措施,推动各级工作落实。本市有关单位要制定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政策和标准,加强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各区政府要认真履行属地责任,严格按照任务期限推进各项工作。要保障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三)加强监督管理
市体育局将通过第三方评估、公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加强对行动计划完成情况的跟踪检查。各区政府和市有关单位要及时督促各自任务落实情况,充分发挥“信访办”机制作用,加快解决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ajsny.com/html/tiyuwenda/8936.html